中文站点
- 联盟概况
- 新闻动态
-
工作委员会
赛事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学术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职业规划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创新创业创造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财务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建筑建材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跨境电商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继续教育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数字技术知识产权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品牌促进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数字经济委员会 金融数字化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财政税务委员会 体教融合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投融资服务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职业教育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 联盟赛事
- 院校之窗
- 资料下载
- 网上办公
深切悼念推进民办教育法治建设的孙霄兵先生
深切悼念推进民办教育法治建设的孙霄兵先生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霄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孙霄兵司长生前主持并参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为推动民办教育走上法治轨道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霄兵,男,1956年生,山西闻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届博士研究生。现任国家督学(第十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2013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法学。著有《受教育权法理学》《教育优先法理研究》《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等。2009至2017年三次荣立三等功。2014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秉持热爱,奔赴山海
“秉持自己的追求和特点,终会水流千道归大海。”数十年如一日的学海沉浮,是孙霄兵多年来矢志不渝的专注。1973年,高中毕业的孙霄兵先是当了几个月的代课老师,后来便前往贵阳郊区的三江农场,成为了一名“上山下乡”知青生产队长,面对脏活、累活和其他想象不到的艰苦,他不抱怨,一直保持正能量。正是这份正能量,让他在挫折与困难中能够始终向前奔赴所爱。1977年1月,他成为贵阳市南明公安分局的一位民警。这一年的夏天,他看到《贵州日报》上面刊登出恢复高考的消息后,便立马报名准备起来,并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1982年,孙霄兵自北大毕业后,就入职教育部,先是人事司,后是政策法规司,教育部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怀着对法学的热情,孙霄兵在在任期间主持了多部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起草修订工作,涵盖《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法律法规。其中的《教师法》,从第一个字开始起草到后续国务院的一些实施办法和教育部的一些实施办法,再到最后通过,都是他亲自执笔,用高瞻远瞩的视野和细致周到的考量解决了我国教师的很多实际问题,也将自己对“实干”的追求落到了实处。
在教育政策领域努力工作的同时,他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求学热忱,不断重返大学为自己充电。1993年,孙霄兵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班毕业;1997年,他远赴重洋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工作后,为了进一步在教育领域汲取养分,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来到华中师范大学研读教育学,后又去到吉林大学研读法学,分别取得了博士和博士后学位。在桂子山求学的时间里,孙霄兵不仅对教育学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由此对教育学与法学的融通有了独到见解。从华北到华中,从国内到国外,对于孙霄兵来说变化的是求学环境,不变的是对于知识的不懈追求。
学养深厚,高知远见
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改革创新依然随着国力发展、人民需求的变化而有其必要性。作为教育部原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孙霄兵参与制定了诸多教育法律法规,为我国教育的发展付出了许多心血。
回忆往昔时光,他不禁感叹社会发展之快:“今天是当时做梦都想不到的。”孙霄兵谈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在地位、待遇、权利、义务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国家让义务教育成为不再收费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免试免费就近入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
谈到时下热议的教育话题,他思路清晰,在采访中,孙霄兵谈道:“基础教育的改革在高考,高等教育的改革在管理模式”。对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他首先肯定了高考的必要性,接着,他提到,现在高考模式已经从精英过渡到大众化和普及化,在这个转折点上,过去大而统一的高考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当下教育和人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社会真正需要的是素质,而非分数。他认为考大学的人要分类、分层、分流、分科、分校,以将集中式的高考模式分解掉。“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研究性的、学术性的学习工作,不是人人适合。”因此,职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代趋势的。他深入分析,将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指出:“社会如何看待技术型、应用型工作,也是问题解决的根本之一。把人分成不同等次,说到底还是一种封建思想的体现。事实上,我们讨论的很多教育问题,本身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他回忆起2017年主持过的一个放管服相关文件:“问题都是指向计划经济模式,高考是计划经济模式,大学管理也是计划经济模式。我们的大学不是教育部一家在管,人事部、财政部、中央编办这些部门都各自捏着大学的命脉之一,比如财政部在管大学的财务,高校财务所有的管理制度要按财政部的规定来,人事部和编办管大学用人的权力,从编制,进人,评职称全部要按人事部、编办这套办法来。”他提到,要承认差距,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和选拔的改革,用开放多元的心态鼓励公办学校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针对放权不彻底性的问题,他强调应该进一步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的办学路。
孙霄兵对时下教育问题的高知远见,是他在华师教育学院厚积之后的薄发,也是他在教育实践中笃行后的明知,无不在体现着其深厚的学养以及他真心真意为人民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济世情怀。
诗词歌赋,虚怀若谷
除了拥有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实干型工作方面的卓越才能,孙霄兵还兼有一种文人和理想主义的气质。身为一位政府官员,在政务之暇,孙霄兵有许多令人称叹的诗作见诸笔端。这与其自幼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及曾在中文系求学的经历密不可分。作为文革结束后首批大学生,他这样描绘自己的求学经历:“晨光渐起,薄雾迷离;伊人在水,风雅美丽;感时恤民,戎祀不已;瓜瓞绵延,月令辛劳。楚辞长句,美人芳草;辛夷云旗,魂牵梦绕;雄灵勇武,山鬼年少;大夫风骨,屈子代表。”燕园的塔影波光,画栋雕梁,高高的华表,湖心的小岛,构筑了一派古典的诗情,也融入了那一方不可回首的梦中。在当年的梦中,他是多么想成为燕园的诗人。
当谈及是否遗憾没有成为一名诗人大家时,孙霄兵坦言:“我成名成家的思想不是很浓厚,我还是比较传统的人。我有自己的情怀和理想追求,但对个人成名成家不是很重视,我有很多次成为全国著名作家或者发表著名作品的机会,都有意无意放弃了。”受鲁迅文学观念的影响,孙霄兵坚定地认为,什么事情也不做,天天光去搞创作,并没有什么意思。相比之下,干一些实际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要有趣的多。在他的朋友圈里,有很多优秀的诗作,多为生活工作中的实事触发而生,充分彰显着孙霄兵“既是文人又是实干家”的辞赋风骨。他说:“如果让我再选,我还是会这样选择,写作不能没有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