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点
- 联盟概况
- 新闻动态
-
工作委员会
赛事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学术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职业规划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创新创业创造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财务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建筑建材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跨境电商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继续教育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数字技术知识产权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品牌促进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数字经济委员会 金融数字化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财政税务委员会 体教融合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投融资服务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公示公告 委员会项目 委员会成果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职业教育委员会 关于委员会
- 联盟赛事
- 院校之窗
- 资料下载
- 网上办公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五次对接会:创新引领 推进变革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五次对接会:创新引领 推进变革
近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五次对接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的近500所高校、300多家企业,约1500名代表参会。此次对接会梳理项目五年来的实施经验,解读教育部相关政策,发布并讲解项目指南。围绕产学研协同育人、新工科建设、校企合作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参会嘉宾和代表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大会全景图
对接会由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主办,中关村智酷、高等教育出版社、慧科集团承办,中教全媒体协办。大会由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主持。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马德秀
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马德秀在致辞中表示,实践证明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不可或缺的途径。期待积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力量,从技术构思、产品开发、到商业应用,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公共创新合作平台,汇集创新信息,交流创新思想,提出创新理念,研究推动成果转化的新思念,探索针对产业界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建立专业,推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产教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教育部高教司二级巡视员、理工处处长吴爱华解读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主动应对未来战略竞争以及高等教育变革对于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迫切需求,介绍了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模式和政策,指出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做好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和引领者,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以高等教育创新引领大国崛起。
中关村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宣鸿介绍了中关村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经验、做法及成效,对中关村政、产、学、研、用、金、介、媒八项要素进行了阐述。针对大学成果转化中的缺耐心资本、缺工程化、缺激励机制、缺要素链接等痛点和难点,中关村发展集团构建了集科技园区、产业投资、科技金融、区域合作、海外业务五位一体的业务体系,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精尖产业落地发展的链接器、放大器、加速器。
据了解,此次对接会围绕信息、通信、电子、机械、化工、汽车、建筑、财经、金融、管理等领域设立分会场,各企业对其项目建设目标、成果要求、参与条件、申报途径等进行详细介绍,并分享其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会议还组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群交流研讨,来自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嘉宾围绕新工科理论研究、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模式、基地建设等进行项目群交流研讨。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有952所高校与288家企业合作立项7377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42.79亿元。下半年,共有365家企业发布项目1.4万项,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32.5亿元,全年累计支持75.2亿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实现了快速发展,打造了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解决好教材建设、教师素质、体系融合、基地建设等问题,打造培养造就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抓手。



